烟民〔2024〕12号 关于印发《烟台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2026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03-22浏览次数:字号:[ ]

各区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局),区(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团委、妇联、残联、法院、检察院、教体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局、妇儿工委办公室、消防救援大队:

现将《烟台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烟台市民政局  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  中共烟台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共青团烟台市委员会  烟台市妇女联合会  烟台市残疾人联合会

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检察院  烟台市教育局

烟台市公安局  烟台市司法局  烟台市财政局

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烟台市应急管理局  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烟台市大数据局

烟台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烟台市消防救援支队

2024年3月20日


烟台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2026年)


为贯彻落实省民政厅等十九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民〔2024〕5号)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以下简称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普惠共享、文明善治的幸福之城不断奋进,聚焦新时代留守和困境儿童需求,不断完善关爱服务措施,筑牢基层工作基础,提升关爱服务质量,促进留守和困境儿童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6年,留守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明显提升,监护体系更加健全,救助帮扶更加精准,安全防护显著加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深入,关爱服务更加专业高效,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的氛围更加浓厚,留守和困境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保障。

三、重点任务

打造“暖心烟台·伴你童行”关心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工作品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五大行动”,不断健全完善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关爱服务质量,促进留守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一)实施精神素养提升行动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留守和困境儿童年龄、特点,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各类红色资源、教育阵地,组织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实地参观、影视放映、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红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将留守和困境儿童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学校加强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培养,村(居)民委员会动员乡贤等积极帮助提升精神素养。广泛宣传留守和困境儿童自强不息先进典型,推荐“新时代好少年”时予以优先考虑。建立检察官兼任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机制,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检察院、团市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心理健康关爱。学校将留守和困境儿童作为关注重点,加强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按规定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依托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阵地,面向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将心理、精神状况列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定期走访了解内容,根据实际需要指导、协助落实关爱帮扶措施,重点关注留守和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阅读指导、运动游戏、精神陪伴等服务。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村(社区)家长学校等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时,积极动员留守和困境儿童参与,课后服务及其课程内容优先保障留守和困境儿童需求。定期组织开展送影送戏送书进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志愿服务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留守和困境儿童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列入普法重点群体,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乡村、进学校等活动,切实提高留守和困境儿童及监护人的法治意识。教育部门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法治教育。发挥民主法治示范村、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创建的引领作用,推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传播到达率和实效性。(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监护提质行动

5.强化监护职责落实。村(居)民委员会指导、帮助、监督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发现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抚养义务或侵犯儿童合法权益时,要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当予以训诫,并可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执行公务时遇有《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情形的,按规定并结合实际及时落实保护措施。(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6.完善委托照护制度。村(居)民委员会督促留守儿童父母落实委托主体责任,在外出务工前严格确定委托照护人,监督留守儿童受委托照护人签订《留守儿童委托照护责任确认书》,并协助监督留守儿童委托照护情况。民政等部门指导外出务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对留守子女亲情关爱和日常联络沟通,与留守子女、委托照护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学校、幼儿园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照护人有效联系机制,及时沟通儿童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安全等情况。(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7.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各类家长学校作用,为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智库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和困境儿童家庭、基层指导者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家庭教育促进措施。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发出督促监护令。(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监护干预工作。对存在监护缺失或者监护不当情形的家庭,有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监护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监护能力认定、采取监护干预措施、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或者恢复监护人监护资格的参考依据。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犯被监护儿童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撤销监护人资格。建立健全撤销监护人资格诉讼提前预判机制,全面缩短案件审理时间,做到快审快结、当庭宣判。(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9.强化政府兜底监护。民政部门依法履行长期监护、临时监护职责,按规定做好监护儿童的收留、抚养工作。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全面优化提质,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资源优势,切实保障儿童权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为儿童提供养育、教育、基本医疗、心理辅导等支持服务,提高环境舒适和安全保障水平。(市民政局负责)

(三)实施精准帮扶行动

10.开展摸底走访建档。县级民政部门组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好辖区内留守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制定儿童主任职责清单和关爱服务内容清单,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儿童主任对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至少每月走访1次,对留守儿童和其他困境儿童至少每季度走访1次,对监护较差、辍学、重病重残、有流浪史情况的困境儿童至少每月走访1次,对摸排发现的需重点关注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落实民发〔2023〕62号文件规定的数据更新、定期走访、档案管理等制度。学校、幼儿园配合开展摸底排查、动态监测,建立留守和困境儿童档案。民政、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制度。(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1.强化救助保障服务。加强困境儿童分类精准保障,按规定落实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和住房等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打造“救助+慈善+儿童”的公益慈善项目,做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健全儿童致残性疾病筛查、诊断、治疗与康复救助衔接机制,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一体化管理。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残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2.提升教育帮扶能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辍学留守和困境儿童应返尽返;学校根据复学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育安置,加强考勤监测,防止辍学反弹。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在校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明确关爱责任人,关心关注其生活、学业、安全及心理健康。鼓励学校在周末、节假日开展留守和困境儿童看护、辅导等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免收课后服务费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3.丰富关爱服务活动。结合重要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间节点,统筹各类资源力量,组织多种形式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大力实施“希望小屋”“红领巾学堂”等项目,帮助留守和困境儿童改善学居环境,精准提供亲情陪伴、情感关怀等关爱服务;持续实施“牵手关爱行动”,每年选拔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和困境儿童结对帮扶。深化“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品牌,根据儿童需求提供生活帮助、精神抚慰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4.开展源头帮扶服务。对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专项招聘”等为其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发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作用及时帮助求职就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组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留守妇女职业培训力度,积极向其提供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就业岗位。(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司法救助帮扶。从严打击、惩治侵害留守和困境儿童犯罪行为。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司法救助,特别是加强留守和困境儿童的救助关爱,按规定做好经济帮扶、就学安置、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强留守和困境儿童法律援助工作,依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安全防护行动

16.加强安全教育引导。综合各类宣传载体,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和常见意外伤害等知识,实现留守和困境儿童安全教育全覆盖,提高安全防护、应急避险和自防互救能力。县级教育、公安、民政、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每年面向留守和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知识进村(社区)活动。学校全面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在寒暑假放假前组织一次安全知识大讲堂。(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团市委、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7.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各类涉及儿童机构场所的风险隐患排查和防范,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措施。加强重点水域区域巡查巡护,因地制宜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及时提醒、制止、劝离靠近或进入危险区域儿童。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经常性组织家访活动,了解留守和困境儿童居家生活环境,帮助排查生活安全隐患。(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队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网络保护工作。将留守和困境儿童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引导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预防网络沉迷教育监管。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清理整治危害儿童合法权益、妨害儿童健康成长的网上违法违规信息、网站平台和公众账号,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涉儿童违规信息巡查监管,督促指导属地网站平台强化信息发布。拓宽涉青少年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受理渠道,完善举报受理机制,快速转交处置线索。(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9.加强社会保护工作。学校、村(居)民委员会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宣传教育,督促其严格管教儿童不文身,不进入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电子游戏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将留守和困境儿童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有关机构、场所的执法检查,督促其严格执行有关禁止性规定,发现问题依法处置,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公室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固本强基行动

20.加强儿童主任队伍建设。按照民发〔2023〕62号文件要求选优配强工作队伍,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将日常走访、培训考试、组织活动、政策落实、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情况列入评价内容。构建分层级、多样化、可操作、全覆盖的儿童主任综合培训体系,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示范培训,县级民政部门确保实现每年对儿童主任培训的全覆盖并建立覆盖全员的培训档案。落实儿童主任从业限制和入职查询制度。鼓励儿童主任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区市可通过成立社会组织、典型选树、发放补助等方式激发儿童主任工作能动性。(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负责)

21.加强基层站点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健全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切实履行好临时监护、专业支持、培训宣传、资源协调等职责。推进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到“十四五”末建成设施完善、机制健全、服务规范、作用有效的关爱服务平台。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留守和困境儿童入学需求。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建设关爱服务室。充分利用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留守和困境儿童社区友好主题等活动。强化青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服务功能,鼓励根据留守和困境儿童需要设计各类实践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培育发展儿童福利领域社会组织,通过政府委托、项目合作、重点推介、孵化扶持等多种方式动员其积极参与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形成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作出突出贡献的纳入相关表彰。以留守和困境儿童为重点,广泛开展“为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加大社会资金筹集力度,积极开展关爱服务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强数字化建设。依托“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加强与教育、公安、残联、卫健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留守和困境儿童,精准匹配需求,符合保障条件的儿童应保尽保。加快建设“孤困儿童一件事”信息系统,提升留守和困境儿童精准化保障、精细化服务水平。结合实际,探索打造高效精简实用的留守和困境儿童数字化应用场景。(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大数据局、市残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阶段目标

(一)部署启动阶段(2024年2月至2024年3月)。区市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实施主体、完成时限等。

(二)重点推进阶段(2024年4月至2025年12月底)。各区市于2024年6月底前完成辖区内留守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建立台账并录入信息系统。2024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留守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加强,监护体系初步建立,安全防护能力有效增强,关爱服务精准化水平得到提高,儿童主任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6年1月至2026年12月底)。认真总结工作成效,及时梳理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工作经验,巩固工作成果,对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要将开展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完善信息通报、个案会商、数据共享等制度。要按照民发〔2023〕62号、鲁民〔2024〕5号文件规定的行动任务、阶段安排和本方案有关部署,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措施;要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资金保障,提高留守和困境儿童服务保障水平。

(二)加强督促落实。市妇儿工委办公室要将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作为未成年人保护和推动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市民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年度重要实事清单制度,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加强调度指导。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创新实践,注重挖掘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通过事迹宣讲、典型选树、媒体报道等强化示范带动、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的浓厚氛围。


附件:烟台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2026年)任务分工表


附件

烟台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2026年)任务分工表


序号

主要目标任务

具体内容

责任单位

1

(一)实施精神素养提升行动

根据留守和困境儿童年龄、特点,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

2

依托各类红色资源、教育阵地,组织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实地参观、影视放映、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红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团市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妇联

3

将留守和困境儿童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学校加强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培养,村(居)民委员会动员乡贤等积极帮助提升精神素养。

市教育局

4

广泛宣传留守和困境儿童自强不息先进典型,推荐“新时代好少年”时予以优先考虑。

团市委

5

建立检察官兼任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机制,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

市检察院、市民政局

6

学校将留守和困境儿童作为关注重点,加强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按规定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依托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阵地,面向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市教育局、市卫健委

7

将心理、精神状况列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定期走访了解内容,根据实际需要指导、协助落实关爱帮扶措施,重点关注留守和困境儿童心理健康。

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团市委、市教育局

8

(一)实施精神素养提升行动

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阅读指导、运动游戏、精神陪伴等服务。

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妇联

9

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村(社区)家长学校等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团市委、市教育局

10

学校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时,积极动员留守和困境儿童参与,课后服务及其课程内容优先保障留守和困境儿童需求。

市教育局

11

定期组织开展送影送戏送书进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志愿服务活动。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

12

将留守和困境儿童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列入普法重点群体,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乡村、进学校等活动,切实提高留守和困境儿童及监护人的法治意识。

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

13

教育部门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法治教育。

市教育局

14

发挥民主法治示范村、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创建的引领作用,推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传播到达率和实效性。

市司法局

15

(二)实施监护提质行动

村(居)民委员会指导、帮助、监督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发现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抚养义务或侵犯儿童合法权益时,要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当予以训诫,并可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

16

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执行公务时遇有《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情形的,按规定并结合实际及时落实保护措施。

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

17

(二)实施监护提质行动

村(居)民委员会督促留守儿童父母落实委托主体责任,在外出务工前严格确定委托照护人,监督留守儿童受委托照护人签订《留守儿童委托照护责任确认书》,并协助监督留守儿童委托照护情况。民政等部门指导外出务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对留守子女亲情关爱和日常联络沟通,与留守子女、委托照护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

市民政局

18

学校、幼儿园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照护人有效联系机制,及时沟通儿童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安全等情况。

市教育局

19

发挥各类家长学校作用,为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

市教育局

20

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智库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和困境儿童家庭、基层指导者解决实际问题。

市妇联

21

完善家庭教育促进措施。

市教育局、市妇联

22

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发出督促监护令。

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

23

对存在监护缺失或者监护不当情形的家庭,有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监护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监护能力认定、采取监护干预措施、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或者恢复监护人监护资格的参考依据。

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

24

(二)实施监护提质行动

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犯被监护儿童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撤销监护人资格。建立健全撤销监护人资格诉讼提前预判机制,全面缩短案件审理时间,做到快审快结、当庭宣判。

市法院

25

民政部门依法履行长期监护、临时监护职责,按规定做好监护儿童的收留、抚养工作。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全面优化提质,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资源优势,切实保障儿童权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为儿童提供养育、教育、基本医疗、心理辅导等支持服务,提高环境舒适和安全保障水平。

市民政局

26

(三)实施精准帮扶行动

县级民政部门组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好辖区内留守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制定儿童主任职责清单和关爱服务内容清单,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儿童主任对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至少每月走访1次,对留守儿童和其他困境儿童至少每季度走访1次,对监护较差、辍学、重病重残、有流浪史情况的困境儿童至少每月走访1次,对摸排发现的需重点关注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落实民发〔2023〕62号文件规定的数据更新、定期走访、档案管理等制度。

市民政局

27

学校、幼儿园配合开展摸底排查、动态监测,建立留守和困境儿童档案。

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28

民政、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制度。

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卫健委、市残联

29

加强困境儿童分类精准保障,按规定落实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和住房等保障措施。

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30

(三)实施精准帮扶行动

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打造“救助+慈善+儿童”的公益慈善项目,做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

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残联

31

健全儿童致残性疾病筛查、诊断、治疗与康复救助衔接机制,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一体化管理。

市卫健委、市残联

32

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

市残联

33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辍学留守和困境儿童应返尽返;学校根据复学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育安置,加强考勤监测,防止辍学反弹。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在校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明确关爱责任人,关心关注其生活、学业、安全及心理健康。

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34

鼓励学校在周末、节假日开展留守和困境儿童看护、辅导等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免收课后服务费用。

市教育局

35

结合重要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间节点,统筹各类资源力量,组织多种形式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

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

36

大力实施“希望小屋”“红领巾学堂”等项目,帮助留守和困境儿童改善学居环境,精准提供亲情陪伴、情感关怀等关爱服务;持续实施“牵手关爱行动”,每年选拔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和困境儿童结对帮扶。

团市委

37

深化“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品牌,根据儿童需求提供生活帮助、精神抚慰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市妇联

38

对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专项招聘”等为其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发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作用及时帮助求职就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组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39

(三)实施精准帮扶行动

加大农村留守妇女职业培训力度,积极向其提供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就业岗位。

市人社局

40

从严打击、惩治侵害留守和困境儿童犯罪行为。

市公安局

41

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司法救助,特别是加强留守和困境儿童的救助关爱,按规定做好经济帮扶、就学安置、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工作。

市法院、市检察院

42

加强留守和困境儿童法律援助工作,依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市司法局

43

(四)实施安全防护行动

综合各类宣传载体,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和常见意外伤害等知识,实现留守和困境儿童安全教育全覆盖,提高安全防护、应急避险和自防互救能力。县级教育、公安、民政、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每年面向留守和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知识进村(社区)活动。

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团市委、市妇联

44

学校全面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在寒暑假放假前组织一次安全知识大讲堂。

市教育局

45

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各类涉及儿童机构场所的风险隐患排查和防范,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措施。加强重点水域区域巡查巡护,因地制宜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及时提醒、制止、劝离靠近或进入危险区域儿童。

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46

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经常性组织家访活动,了解留守和困境儿童居家生活环境,帮助排查生活安全隐患。

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47

将留守和困境儿童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引导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预防网络沉迷教育监管。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清理整治危害儿童合法权益、妨害儿童健康成长的网上违法违规信息、网站平台和公众账号,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涉儿童违规信息巡查监管,督促指导属地网站平台强化信息发布。拓宽涉青少年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受理渠道,完善举报受理机制,快速转交处置线索。

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

48

(四)实施安全防护行动

学校、村(居)民委员会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宣传教育,督促其严格管教儿童不文身,不进入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电子游戏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将留守和困境儿童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有关机构、场所的执法检查,督促其严格执行有关禁止性规定,发现问题依法处置,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公室

49

(五)实施固本强基行动

按照民发〔2023〕62号文件要求选优配强工作队伍,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将日常走访、培训考试、组织活动、政策落实、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情况列入评价内容。

市民政局

50

构建分层级、多样化、可操作、全覆盖的儿童主任综合培训体系,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示范培训,县级民政部门确保实现每年对儿童主任培训的全覆盖并建立覆盖全员的培训档案。

市民政局

51

落实儿童主任从业限制和入职查询制度。

市民政局、市公安局

52

鼓励儿童主任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市民政局

53

有条件的区市可通过成立社会组织、典型选树、发放补助等方式激发儿童主任工作能动性。

市民政局

54

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健全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切实履行好临时监护、专业支持、培训宣传、资源协调等职责。推进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到“十四五”末建成设施完善、机制健全、服务规范、作用有效的关爱服务平台。

市民政局

55

(五)实施固本强基行动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留守和困境儿童入学需求。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建设关爱服务室。

市教育局

56

充分利用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留守和困境儿童社区友好主题等活动。

市妇联

57

强化青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服务功能,鼓励根据留守和困境儿童需要设计各类实践活动。

市委宣传部、团市委

58

积极培育发展儿童福利领域社会组织,通过政府委托、项目合作、重点推介、孵化扶持等多种方式动员其积极参与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形成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作出突出贡献的纳入相关表彰。

市民政局、团市委

59

以留守和困境儿童为重点,广泛开展“为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加大社会资金筹集力度,积极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

60

依托“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加强与教育、公安、残联、卫健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留守和困境儿童,精准匹配需求,符合保障条件的儿童应保尽保。

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大数据局、市残联

61

加快建设“孤困儿童一件事”信息系统,提升留守和困境儿童精准化保障、精细化服务水平。

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局

62

结合实际,探索打造高效精简实用的留守和困境儿童数字化应用场景。

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大数据局、市残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